为什么芭蕾需要现场伴奏?

Yezi

我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大多数情况下,音乐的确能够激发舞蹈的创作,舞蹈也使得音乐成为可见的存在,这两者始终是一种互相启发、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现场伴奏的音乐和用伴奏带播放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芭蕾需要现场伴奏呢?

还是说现场伴奏的音乐就是“真灵魂”,而放伴奏带就是“伪灵魂”?芭蕾舞课堂或是芭蕾舞剧的演出,是不是必须是现场伴奏才行呢?现场伴奏和录音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历史 History

现场伴奏曾是芭蕾整体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点我们首先要从它的历史渊源讲起。芭蕾现场伴奏的历史几乎和芭蕾舞的历史一样古老。在那个没有录音机没有音响设备的年代,芭蕾必须要依靠现场伴奏音乐才能进行。在芭蕾训练的起初,使用过很多不同种类的乐器,包括小提琴、弦乐队、打击乐等。钢琴是到后来才成为了规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钢琴的节奏感更加鲜明的原因。那时有些芭蕾舞老师本身就是很好的乐器演奏家。顺便说下,在现今的很多专业芭蕾舞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使用钢琴以外乐器的伴奏形式,比如鼓、手风琴。

课堂Training

芭蕾舞课堂需要老师、学生和钢琴伴奏老师的紧密配合,一个有经验善于领会老师意图的钢琴伴奏会让整堂芭蕾舞课变成另一番景象。如果钢琴伴奏老师将Battement Foudu的音乐节奏放慢一倍,将小跳节奏弹快一倍,估计下课的时候学生都要扶墙出去了。放录音虽然节奏稳定,但对于课堂氛围、芭蕾舞的训练效果等等来讲是远远不及现场伴奏的,这也是为什么专业芭蕾舞学校都是用现场钢伴的原因,一些专业芭蕾舞学校只有在钢伴老师请假缺席的情况下,才会使用伴奏录音上课。

演出Performance

如果是录播音乐,对于舞者来说是受限的,没有条件允许舞者在音乐和节奏范围内作出调整。简单来说,你可以转8个圈,但是音乐只给了你转3个圈的时间,那么即便你可以转的更多,但是没有更多的时间给你,你就需要做接下去的动作了。而现场伴奏能够给予舞者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可以根据不同舞者的动作完成速度、跳跃的高度、双人舞的配合、舞蹈的处理来做出调整。相反,现场伴奏也会对舞者的某些技术上的缺陷和不完美予以掩盖。因此,指挥、乐队和舞者的配合成为了一个十分有趣、十分微妙、不言而喻、彼此心领神会的同步互动。芭蕾演出现场伴奏时不时地还会出现一些即兴的部分,摩擦出惊人的小花火,正是这种意识的碰撞将整场芭蕾舞演出推向高潮。对于观者来说,这是种绝妙的享受!享受啊享受,贵族!贵族你懂吗?我的朋友。这才是艺术啊!艺术啊艺术!(原谅我的疯癫,戒可乐的第6天)

随想 Think

在芭蕾舞团的乐队中,指挥虽然不会跳芭蕾,但是却对芭蕾舞者的动作了如指掌,什么时候演员出场什么时候要放慢节奏,并且能够依据现场演员的临场发挥做出调整。钢伴老师也是同样,动作一次没做过,却对芭蕾术语却是门清儿。这突然让我想到了“最强大脑”人机大战,人脑对比机器呈现出的一大优越性就在于人脑的灵活辨识能力(这话应该是刀哥特魏说的吧)。

虽然芭蕾需要现场伴奏,但是这种高成本的方式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并不是每个芭蕾舞课堂和芭蕾舞团都有条件和能力使用现场伴奏的,对于很多芭蕾舞训练和演出来讲,现场伴奏已经变成了一种奢饰品而不是必需品。拿芭蕾舞团巡回演出来讲,一个芭蕾舞团出国演出,如果带上几十个乐队人员和乐器,往返机票、食宿、交通、演出费等等所产生的费用和带上一个伴奏带相比,是巨大的。

拿我这样一个视芭蕾为宗教的人来说,每每坐在剧场里,不用演员出场,只要《天鹅湖》序曲音乐一响起,我便已经在内心热泪盈眶了。芭蕾演出现场伴奏带给观者的是视听的双重享受,每一个乐音都在轻轻敲击着你的耳膜。如果你非说我听不出来现场伴奏和放录音有什么区别呀!我想问你是不是吃什么都和吃方便面感觉是一样的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去现场听音乐会,去球场看球,因为这种现场感和气氛是坐在电视机前无法体会的,更不是刷刷别人好玩好景好吃好晒的朋友圈就可以感受到的。当你精心打扮穿上正装后,心无杂念的端坐在剧场里时,这个时空仿佛是被隔离开了,剧场外的世界开始变得遥远,你会立刻融入到剧场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因此,正是因为现场伴奏,芭蕾成为了活生生的艺术,而不只是机械的重复。